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期盼沈望傅基金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早报:2007年01月09日

看了沈望傅先生成立两个基金的报导之后,心里觉得很有趣,也很纳闷,因为沈先生成立两个基金有三项意义,但是新闻的标题不但只列出其中两项意义,而且没有把最重要的意义列在标题里,是否有点不分轻重呢?

据报导,“沈望傅基金”将致力于推动有关教育、艺术与造福贫困老人相关的慈善活动与义举。在这三项意义中,“造福贫困老人”一般上是在做补苍疤的工作,比如带食物给贫困的老人、帮助独居的老人收拾屋子等等。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补苍疤的工作是因为,贫困和独居的老人是一种社会不良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跟人民的素质很有关系。这种“造福贫困老人”的工作只是在应急、在解决表面的问题,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解决更重要、更长远的人民的素质问题呢?

至于推动艺术和培养演艺人才方面,除了要报答郭宝崑先生对沈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影响而实现郭先生的愿望之外,我相信,沈先生也很明白艺术对一个人的创意和性情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先来看一看创意这个部分。创意不属于素质的层次,而是工具的层次。所以,一个很有创意的人不代表他会做出很多好事情来。那些懂得走新加坡的法律和制度漏洞的人,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也有很有“创意”的一面。那些骑劫飞机去撞纽约世贸大厦的恐怖份子不也是很有“创意”吗?只不过,这些人滥用了创意罢了。所以,“创意”身为一种工具,是没有自我完善的能力的。它必须靠人的道德和素质,才能发挥它正面的功能。

而艺术对于培养人的性情的帮助,我也认同,但是却觉得有所欠缺。相信大家有时也留意到新闻报导一些爱好艺术的人或去观赏艺术表演的人所显示出来的一些丑陋的行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艺术其实扮演的比较是一个辅助性、潜移默化的角色,主要的作用是让人抒发他的性情。它并不能直接让人了解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看完了《金沙》剧的表演,也许很多人会感受到自己应该好好的爱我们身边的人,但是这不等于你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们、不等于你有能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等于你懂得化解你们之间的差异等等。

就好像不久前,贵报访问了本地一位有名气又有些艺术天份的娱乐圈人士,他说他要惜福、他已经学会爱自己、他要把握人生的每分每秒,但是,从他认为自己玩过、看过、尝过,所以不介意明天就“走”,就知道,他其实并不懂得惜福、也不懂得爱自己、更不懂得把握人生的每分每秒。难道人来这个世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吗?绝对不是!所以身为人,单有艺术才华,而不好好读书,了解人生、了解更深的做人道理,你其实还是很不足够的。

就算我们以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的重要性,我们也须要了解一下它是在哪一个层次。文化的涵义很广,它包括了器用的层次(如用餐方面,华人用筷子,洋人用刀叉)、民俗节日的层次、社会体系的层次、艺术创作的层次、价值观的层次等等。很明显的,某一层次的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是远远超过一些其他层次的文化的。如果我们不分层次、不分轻重,那么我们就犯了一种叫做“平面化”的毛病。因此,在《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里面的内容,不只是有一个次序的区分,更有层次的区分。

沈望傅先生希望这两个基金的成立,能够在推广社会的捐献精神,尽一份薄力,这样的心是很难得的。但是,有捐献的精神还是不够的,因为除了有捐献的精神,我们还必须问,这个人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吗?如果没有的话,人类就会发生象那些认为自己很有捐献的精神,却骑劫飞机去撞纽约世贸大厦的恐怖份子的悲哀事件了。

除了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之外,我们还必须进一步问,这个有捐献精神的人有眼光和思维能力吗?因为捐献或贡献也分很多不同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是在哪一个层次贡献自己?补苍疤的层次?制造工具的层次?还是跟人的素质无关痛痒的经济层次、娱乐层次?

或者我们可以深思一下,人类现在最须要的是什么?更多的娱乐?更多的工具?更多的高科技?更繁荣的经济?还是,我们须要更有眼光的人?更有思维能力的人?更有理想的人?更有承担力的人?更懂得关怀社会、关心下一代的人?

大家看一看我们的身边,多数人是在做哪一个层次的捐献或贡献?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导向知识和技术教育的时代,如果我们其他多数人所花的多数时间、精力、金钱都是在补苍疤和制造工具,或者做一些跟人的素质无关痛痒的贡献,那么还有谁,还有时间、精力、金钱来做更重要、更根本、更长远的提升人民的素质的贡献呢?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非常大的颠倒吗?这样下去,人类还有希望吗?

所以归根结底,提升人的素质和做人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有智慧的人就会做有智慧的事。那么,这必定须要通过教育,而且是生命成长的教育才可以。所以,身为基金的这么重要的教育意义,怎么可以不写在标题里面而去写另外两个次要的意义呢?
不过,话说回来,沈望傅基金是否能够发挥我说的教育功能,还要看掌管基金的委员是否有这样的眼光和判断能力。《论语》子张篇里有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实,掌管基金的委员本身也须要多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能力,从而使这笔难得的基金能够发挥巨大且长远的贡献。

阁下真的有选择的自由吗?


早报:2006年12月07日


读了郑英豪君的《阁下有选择的自由》(11月23日联合早报·言论),基本上我同意弗里德曼所倡导的,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这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人必须先有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必须善于选择。因为,人如果不善于选择,就算有选择的自由又有什么用呢?缺乏了选择的能力,有再多的选择,只会令你眼花缭乱、举棋不定;就算做了决定,你也不知道是否正确。

  现代人有选择的能力吗?人类今天活在一个大颠倒的时代,应该追求的东西,我们嗤之以鼻,不应该追求的东西,我们却趋之若鹜。

  我们应该用什么价值观来做选择的指导原则呢?是经济?生活舒适?快乐?美色?利益?方便?效率?欲望?本能?还是生命的意义?人类的终极理想?在今天的社会,许多人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问题,怎么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其次,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没有受情绪的影响?有没有受惰性的影响?有没有受一颗报复的心的影响?有没有受一颗怯弱的心的影响?有没有受一颗自私的心的影响?有没有受固执的性格影响?有没有自以为是?心会不会急?头脑冷不冷静?……等等。以上种种,都跟人的修养、内涵、人格、素质很有关系,缺乏了这些,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能够有真正的自由。

  问题是,在今天,多少人重视这些?多少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多少人知道自己这一生最终要成就的是什么?多少人问过自己,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倡导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整天玩电脑而忽略功课的孩子会说他有选择的自由;跳轨自杀的人可以说他有选择的自由;骑劫飞机去撞纽约世贸大厦的恐怖分子也说他有选择的自由。

  其实,人类是不可以离开人的素质去空谈理论、空谈制度的。看看今天跟选择的自由很有关联的民主制度就好。在民主制度之下所选出来的领导人一定会有领导的资格和能力吗?

  要提升人类的素质、提升人类的选择能力,我们必须请教古老的中国文化。在古代的文献里有这样的记:一位到了适婚年龄的青年要物色对象。一天,他经过一个地方,无意间看到一个女孩子单独在井边打水。虽然女孩子的身边没有任何人,但是她还是很文雅地打水。这个青年就决定了要娶她为妻。结果,他真的娶到了一位非常贤淑的妻子。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他幸运,而是因为他对“慎独”精神很有体会。这就是选择的眼光和能力。相对于现代人自由恋爱对象选了又选、换了又换,结了婚之后还是发现选错了对象,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所以不要向什么人争取选择的自由,也不要先高兴自己有选择的自由。要先问自己有没有选择的眼光和能力。问自己真的有选择的自由吗?还是自己其实最多只有选择的权利罢了。

提升学生素养从教师做起


早报:2006年12月02日

颜国伟君在《“群峰连绵”的教育该如何深化》的文章里说得很好,“如果说竞争是大家都无法摆脱的命运,那人的素养将会是最终胜出的关键。”但是,笔者衷心希望政府、学校、乃至社会人士,看了这句话之后,不要因为素养能决定我们在竞争中的胜出,所以才去提升个人的素养。因为这样还是跳不出,“教育有什么用?”而不是问“教育是什么?”的功利性思维模式,本质上还是不能从经济价值作为指导原则的思维松绑出来。

难道,人的事业很成功、商业的竞争没问题,人就不须要提升个人的素养了吗?事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事业的成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头,出现了无数的伟大人物,有哪一位伟大的人物是因为事业的成就而名留青史呢?一个也没有。所以就算事业很成功,人生整体来看还是可以很失败的。即使拥有全世界,人的生命还是可以有很大的欠缺的。

其实,因为生命的教育基本已经失落,所以现代人普遍不知道做人为了什么、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不知道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个人素养的重要性在于人的素养提升了,人才能了解人生的意义、才能安身立命、才能顶天立地、人才懂得关心社会、懂得关心下一代、懂得关心人类的未来。这些都跟自己商业的竞争和事业的成功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些偏偏是身为人最须要追求的东西。

当代著名思想家、学者、生命教育大师霍韬晦教授曾经说过,我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大颠倒的时代。长久以来,人类都是向往精神超升、精神生活,现在的人反而向往物质生活。以往我们的精神是向上超升,现在是向下沉。现代人错认价值,不应该追求的都去追求了,应该要追求的则不明白,很容易放弃、失去。古老的文化有其庄严、神圣、魅力,今天的文化没有意思,只是讲饮食、讲享受、讲方便。人是方便了,但精神意志力都下降了,一点辛苦就受不了。以往的人来这个世界是要找寻意义,现代的人来这个世界是找寻生活得好、欲望的满足。孟子讲「人禽之辨」,要划一条界限,向动物人生告别,但现代的社会根本就认同它,而且认为它是对的。

今天的教育取向不只把人塑造成工具,而且把人变成战斗的机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关注的、谈论的、教的、提倡的,都是很现实的东西,大部分是教人如何谋生、如何竞争、如何享乐,很少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了解人生、如何立志、如何反求诸己、如何面对自己、如何有胸襟、如何有气魄、如何有远大的关怀。这是教育的大坠落、教育的失败,因此人性越来越丑恶。

颜君在停笔之前提出了三项重要且不简单的课题给大家思考。笔者希望政府和文教界不要只是把精神放在编新教材、增加学校设备、改变教学方法、制度、措施等等,而忽略了更重要、更根本、更有影响力的老师本身的素养问题。一个缺乏安全感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真自信、有信念的学生的;一个只关注现实需要的老师是教不出关怀远大的学生的;一个思想肤浅的老师是教不出有深度思维能力的学生的。所以,要提升学生的素养必须先提升教师的素养。这是最困难的工作,但是也是最关键性的工作。

回应“精英”博客事件:一种生命成长的教育

早报:2006年11月04日

看了盛炯君的文章,我觉得虽然很有见地,但是却没有对症下药。盛君的文章主要提到新加坡的教育重理科,轻人文科,人民很少关注游戏和娱乐以外的事物,结果造成人人只是一个工具,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缺乏有深度的看法。

首先,从黄淑敏的文章内容,黄淑敏并不缺乏思考能力、缺乏见闻,甚至有一定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盛君也说他基本上是赞成黄淑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当有许多人认同Derek Wee的看法的时候,她仍然能够振振有辞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论,显示她是有一定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的。除此之外,她能够提出一些其他国家所面对,但是新加坡人不用遭遇的问题,显示她是一个有留意时事的现代人。

黄淑敏事件最令人非议的地方并不是她讲了一大堆歪理或无厘头的话,而是她那种以精英自居、缺乏同情心、自大、咄咄逼人、不留余地、不可一世的态度和语气。可惜盛君所提出的见地并没有围绕这个部分来发挥。盛君虽然有提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重点却放在提升人的思考能力。试问,人文教育的目的或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吗?且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文教育与人文主义的源头吧。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东方的人文精神,因为两者是非常不一样的。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自于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是投注于研究人类的文化产物,后来把重点放在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才情,从当时的专制制度和教会组织解放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触进了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科学等等领域的发展,因此那个时代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比如雕刻家米开朗其罗,美术家拉菲尔等等。

严格来讲,东方提倡的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主义,前者是一种实践,后者是一种理论。东方的人文精神或人文教育源自于古老的《易经》,到了孔子的时候,有了非常重大的发现,把人文精神的根找了出来。东方的人文精神是博大精深的,在这里我只能粗浅的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依我有限的学习和了解,东方的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从出生时候的生物状态提升到一个有性情、有内涵、有修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承担力、顶天立地的君子。

所以当我们说我们要重视人文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我们要重视的是什么样的人文教育。

其实,新加坡的学校也并不是没有人文教育的部分。许多学校的校训都有包括了人文的内容,课本也有这方面的题材。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文教育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有别于知识的教育。可惜,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只是懂得教知识,不懂得教生命,也没有什么能力教生命。这我认为,才是今天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

学问,尤其是人文的学问,如果停留在知识的层次而没有回归生命,是不会对人本身有什么帮助的。纵使一个人背熟了四书五经,他基本上还是只是一个生物体,而缺乏「人」应该有的内涵。所以不久前,为什么在中国,堂堂一个大学的儒学教授也会干出一些非法的勾当来。
既然人文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或者更准确讲,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教育,那么传授这种教育的人必须本身有许多生命成长的经验才可以。生命成长的教育是一种没有公式、千变万化、对机对境、真正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所以,传授这种教育的人不首先好好的成长自己,怎么行呢?

如何教好我的孩子



11月2007年,汝学,6岁,一天晚上,睡觉前在跟爸爸聊天。
汝学:爸爸,我怎样教好我的孩子?是不是他一生出来就给他看baby的书?
爸爸:为什么你会问这个问题?
汝学:因为你常常教我要做个好孩子。
爸爸:你想生几个孩子?
汝学:五个。
爸爸:为什么生五个这么多?
汝学:因为可以教很多人。两个去喜耀,一个去我的幼稚园,一个去……嗯……不然,全部去喜耀啦。
爸爸:为什么全部去喜耀呢?
汝学:因为喜耀很重要。
爸爸:你怎么知道喜耀很重要?
汝学:不然你为什么会常常去喜耀?

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学校还能要求尊师重道吗?


早报:2007年5月21日




看了贵报《特选中学独特校风培养与众不同学生》(4月1日)的报导之后,笔者觉得该报导可能会有一些误导性,所以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了解。

该报导提到“原来讲尊师重道,是不能质疑老师的话,但现在也不拘泥”。笔者对“尊师重道”的了解首先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态度问题,所以学生提出疑问是不足以构成对老师的不尊师重道的。学生是否是不尊师重道必须看他提出疑问时是以一种挑战、自以为是的态度,还是以一种解惑、请教、澄清的态度。

其次,以前的人读书学习最重要是为了求道,明白人生的道理,所以以前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道。而且以前的老师是一位践道者,是道的代表,甚至是道的化身,所以尊师就是重道。反过来讲,你重视道,你就会尊敬老师,两者是分不开的。

人生的道理其实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是没得质疑的。当我们说“孩子要孝顺父母”,几千年前已经是这样,几千年后还会是这样。当老师说,做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老师对这个道理的领悟和体会,是他的生命已经成长到了那个阶段,所以也是没得质疑的。而且当我们在实践道的过程当中,我们须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来确定自己是否做得正确、做得够不够好、做得合不合乎道?而判断能力是须要通过长时间的修养、学养、涵养的提升,而慢慢建立起来的。因此,当老师给了你指引去如何实践道的时候,原则上,那也是不能质疑的。

但是,今天的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术,不是传道、不是教育学生“生命成长”之道,所以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学生其实是可以质疑的,尤其是科学知识。因为,根据廿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科学知识之所以成为科学知识,就在于它具有“可否证性”,也就是它可以被修改,随时准备被人打倒,这才是科学精神。用波普的说法,科学的可贵,在接受反驳,通过反驳来接近真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知识能进步的原因所在。

因此,从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我们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对所接收到的知识提出怀疑和批判。这跟尊师重道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我们是在讲不同范畴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现在的老师主要不是在传道,而且老师本身也不一定是一位求道者和践道者,所以今天在学校,我们其实只能讲“尊师”而不能讲“重道”。

但是,没有了“重道”,“尊师”的意义就逊色很多了。因为所谓的“尊师”并不仅是对于教师个人表示敬意与感激,更重要的是能实践师训,对于教师所传授的“道”表示重视而去实践、继承、推广、发展,所以“尊师”和 “重道”才会并列在一起讲。

古人之所以那么重视尊师重道是因为它对于国家的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荀子在《大略篇》里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而且他们很明白,明师的教导对于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以前才会出现陆佃千里求师、宋濂冒雪访师、杨时程门立雪等等令人赞叹的故事。其实,对于这一点,笔者本身有非常深切的体会,因为十年前,我也非常幸运的得到了明师的指点和启发。

当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我在大学也学不到的学问、学到了宝贵的做人的智慧的时候,对老师尊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些学问不是外在于生命的知识、不是工具性的技术能力,而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也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道”。

这种教育要确立的不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授问题,而是人如何自处的问题、人生存的意义问题、人生方向的问题、人努力的目标的问题、人成长的过关问题、人追求终极价值的实现问题、人如何活得象一个“人”的问题等等。

可惜这些重大的问题,今天的教育已经没有办法教,因为许多老师自己本身对生命是什么都不了解、对自己成长的关都不懂得超越,怎么会有能力去接引另一个生命呢?结果,消费社会所鼓吹的贪欲、拥有欲、权益观念、自我假象,走上教育前台,大众传媒更是为这些观念推波助澜。

这就使到笔者想略谈一下该篇新闻里也提到的另一个华校必须做出调整的要求,那就是“给学生空间展示自我”。

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要让学生展现的是哪一方面的自我?他们对生命的意义的了解足够让他们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和判断吗?他们要展现的那种自我很重要吗?很有意义吗?他们所展现的自我是他们生命的内涵吗?做人的精神吗?还是只是一种自我假象、自我包装?

如果要了解什么是比较健康、重要、有意义的“自我”,我们可以参考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记载了许多令人感叹再三的壮烈人物,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高洁之士,伯夷和叔齐、志行高洁的爱国诗人屈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的汉高祖刘邦、宽宏大量、知恩图报的韩信、发奋求学的苏秦、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拥有非凡抱负的农民英雄陈涉、英勇善战的李广等等。当然,还有司马迁本人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所展现的人格上的“自我”也是令我们赞叹的。

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去面对逆境。这种“自我”才是有意义的自我,才是我们应该鼓励展现的“自我”。反观现代人所展现的自我让我们学到了什么?